Tag: Book

  • 測業駭客:十種在傳統教室拋棄分數的策略 Hacking Assessment: 10 Ways to Go Gradeless in a Traditional Grades School

    測業駭客:十種在傳統教室拋棄分數的策略 Hacking Assessment: 10 Ways to Go Gradeless in a Traditional Grades School

    作者簡介 思達,薩斯丹,從2001開始就致力於教育界,經過多年在紐約些所高中任教英文和新聞科,如今她離開教職於 the Core Collaborative 擔任全職的教育諮詢家。 思達最為人知的貢獻就是: “分數”在傳統教育的改革。以拋棄分數:一個完美者療癒的旅程為主旨,她站上 TEDx 的舞台,分享她顛簸的改革。 思達憑就她對教育的翻轉和創新,出版了許多著作,如:十種在傳統教室拋棄分數的策略、教導學生如何自我評量、如何協助學生給予同儕回饋等等。思達已在世界各國演講分享她對考試測驗的想法和創新,希望能改變更多孩子的教育品質。 書籍摘要 在擔任教職的前幾年,每逢成績結算期間,思達都深感沮喪,她不斷地問自己,我要如何利用這一個分數去表達孩子的學習情形,聰慧的孩子利用少許努力,拿到與大伏進步的孩子相同分數,掙扎地給己學生有意義回饋的思達,讓她了解這系統必須改變。學習測驗應是一個對話,讓孩子了解他們已知道什麼,他們尚未釐清什麼,或許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知道如何改善且認知自我在其中的成長。書中思達提供十種她自己實施的有效方式,以下摘要幾種個人覺得切實的項目,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細節,請到此購買閱讀。 改變學生對分數的心態 傳統分數的問題: 太多家長、老師和學生過度用分數來標籤學習狀態,分數簡單化一個學生的學習成就,把孩子分類在狹窄的盒子裡,分數散發的負面氣息降低孩子對學習的渴望。您可以做的第一步: 與學生的溝通,改變孩子對分數的看法,教導成長性思維,例如改變您的詞彙,”你學到什麼?” 取代 “你得到幾分”,”回饋”取代 “分數”,”試看看其他方式” 取代 “你錯了”等等。這樣的改變你一定會受到家長甚至是學生的反抗,因為這是他們所熟知的模式,所以記住這是個循序漸進的改革。 與校方和家長的溝通 單槍獨打的改革是不會成功的,我們需要校方、其餘老師和家長的配合。說服時,利用專家學者的證據和臉書上倡導拋棄分數的教育學者為例,思達甚至開了一個YouTube帳號,讓家長可以從她的影片中得知教育相關資訊。 與學生合作 拋棄分數後,老師必然需花更多心力給予文字上的回饋,但是藉由學生互評,不但可以減抵老師的負擔,同時提升孩子學習能力。思達提供的實踐步驟如下: 老師教導回饋的鷹架,你可以拿一個學習測驗為例子,領導學生如何提供正向、明確且實質的建議。 把三到四個學生分為一組,讓他們成為某領域的專家 ,試著把不同程度孩子分為一組。 給予不同的領域微課程,因為不同領域會有些微不同的鷹架。 如果學生知道如何使用科技,教導他們使用Google doc留評語。 實施一段時間後,與學生一對一對談,以瞭解這方式是否有幫助他們學習。 教導自我反省 反思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拿到了回饋,但未有反思的過程,學習是不會進步的。思達建議老師可以問學生: 用我自己的闡述,我會如何解讀這挑戰? 在完成這挑戰後,什麼學習目標會達到或是哪項表現達成這學習目的? 如果我有機會再重做一次,我會做那些改變? 以下是書中實踐模式: 設計一堂課室,教導學生如何自我反省,給予鷹架和實例。 讓學生寫下幫助反思的句子,並貼在教室中以當視覺性的小提醒。 教導學習主旨和學習目標。藉此他們可以了解自我的學習是否有朝目標前行。 反思成為每日一行。思達在每個課堂上,都留給孩子最後五分鐘自省。 老師給於反思回饋。回饋實例: “你的總結很不錯,但你可以用更多例子來實證你的所學。” 教導自我評量 常常老師看到的並未是完整的藍圖,而且不可避免地,每個人都會有無意識的自我偏見。因此,提供學生管道去證明自己所學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書中實踐模式: 與學生討論他們扮演的新角色,最終,伴隨者老師的支持,他們是自己分數的決裁者。 提供鷹架引導學生自我評量。 允許學生利用實證來自我評量。 個人心得 這本測驗駭客其實是駭客系列之一,駭客系列主張給予實質的策略,因此本書架構十分鮮明,每個策略從解說問題起端,引導實施步驟到最後面對反抗力量的技巧。我很佩服思達在書中耐心地對況傳統又頑固的系統,在未實施任何翻轉前,她有效地向各方相關人士溝通,以減少最大摩擦。我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是否可永續,畢竟老師花更多心力去給予建構性回饋。或許與學生的合作、教導自我評量和科技的輔助,能有效降低老師的工作量。 踏出第一步的改變是重要且關鍵的,沒有系統缺陷的認知和實質行動的付出,孩子將會拋棄學校。而且,這一步將會激勵更多人,帶來更多有效的變革。 深入了解 如果您對本書有興趣的話,歡迎到此鏈結購買。

  • Keep it Real with PBL by Jennifer Pieratt

    About the Author Dr. Jennifer (Jenny) Pieratt holds a Ph.D.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with emphasis in project based learning. She was also a founding teacher at High Tech High.  In her career of teach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she has been applied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n real classroom with lots of trials and errors. Jenny…

  • Keep it Real with PBL by Jennifer Pieratt – 專題式學習的設計指南

    Keep it Real with PBL by Jennifer Pieratt – 專題式學習的設計指南

    For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book review, please go to here. 作者簡介 珍妮佛 布瑞 (Jennifer Pieratt) 是一個研讀於教育哲學與專題學習的博士,她也曾經是美國知名實驗學校 High Tech High 創辦初期老師。她在教導中小學的職涯上,根基於自身的研究理論,不斷嘗試專題學習的課程設計,經年累月下,珍妮佛精通落實專題學習於傳統教室中。於2016年,她創辦了 CraftED,一個協助教師設計專題學習的平台。 如今,她已經領導許多美國學校老師和行政人員,結合專題學習於課堂上,破除大家對專題學習的迷思。 書籍介紹 Keep it Real with PBL 提供教師清晰的步驟去整合專題式學習於課堂上。這不是一個理論型的書,而是一般人可以吸收且實踐在教學中。書中涵括許多小技巧、豐富的模板和課程設計表格,讓每個人都可輕鬆地循序漸進。同一個主題,針對不同年級層,作者分別撰寫兩種版本,一本為中學,一本為小學。以下的分享是小學版的摘要,但是廣義上的脈絡是相似的。 什麼是專題式學習 ? 專題式學習 (Project base learning aka PBL) 主張提供學生一個結合真實世界的經驗與自主學習的環境。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通常在專題學習後,學生會有一個團體或個人的最終產品,產品呈現方式可藉由多媒體或是學校公開發表會上。 每個教育學者對專題式學習會有不同的定義,以下是珍妮認為的必要元素: 專題要與真實世界結合。例如: 與當地居民探討社區議題。 頻繁的測驗,老師或同儕之間的回饋和反思要經常給予。 21st 世紀的技能培養。例如: 合作與口語表達能力。 與教育部規定的科目綱領需吻合。 教師在專題式學習的角色 由於專題式學習強調學生為主的教學,老師轉為成一個促進學生互動的角色,在專題式學習中,教學相長,老師須具備終生學習的態度。整體來講,老師有以下的轉變: 利用開放式的問題領導學生和促進有意義的討論。 非傳統性的研究方式去探索時事。 有能力且接受和學生說: 我不知道。 允許大膽的嘗試。 給予有效的回饋。…

  •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 By Sal Khan – 一個世界的校舍:教育重新構想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 By Sal Khan – 一個世界的校舍:教育重新構想

    作者簡介 薩爾曼·可汗 (Sal Khan)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在避險基金擔任分析員,因緣際會下,得知表妹學習困境,可汗為了課輔表妹,錄製且分享他的教學影片在 YouTube 平台上,這些教學影片迅速受到廣泛歡迎,可汗學院也從此發芽。可汗學院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提供免費線上教育平台,學生可在這平台上用自己的速度學習。於2013年,可汗學院的課程已被二十多所美國公立學校採用。 書籍介紹 從自我經驗對教育的反思 可汗原本只是一位金融分析師,有時利用業餘時間,輔導在數學遇到瓶頸的表妹。漸漸地,他的教學幫助表妹進步,因此吸引更多親戚朋友的孩子加入。為了讓教與學不受彼此行程限制,可汗決定把課程放在YouTube上,畢竟當時可汗還是個正職的分析員。在這過程中,他發現簡短影片的功效遠大於冗長的講解,但即便這技巧已被許多教育研究提出,至今傳統教育仍無法跳脫採用。此外,他也反思自己在麻省理工求學時,大多數的教授上課都是非常冗長且無趣,讓人無法有效學習,因此他與一些夥伴利用翹課的時間,自己在網路上尋找資源學習。這樣的模式,反讓他在這四年順利拿到雙主修。 現在教育體制的源頭 大多數國家的傳統教育框架源自於普魯士系統(Prussian System) ,在普魯士系統中,政府支持免費義務教育,不管階級地位或貧富,人人都可以擁有,學生是由年齡來分級,在課堂上,老師講課,學生被動學習,每堂課是由鐘聲做區隔。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 相信大多數我們所接收的教育還是落在此框架中,普魯士系統是十八世紀末的產物,現在21世紀了,我們的系統仍未有太大轉變。 除了從大系統做觀看外,可汗也挑戰回家作業的價值。現在許多美國學生都必須花平均三個半小時在課後功課上。有些人說,這可以培養孩子責任心、 時間管理 、獨立學習或是增進家長在孩子教育的參與。但已經有研究指出,孩子的成就和良善行為最好的指標並不是多長花在功課上,而是他們多頻繁可以與家人共桌吃飯聊天。 作業的增加,反映出缺乏有效教授的體制。 自我對未來教育的理想及科技的角色 可汗在教與學上主要有三大重點: 首現他想推廣的是精熟學習 (Mastery learning) ,精熟學習理論相信絕大數的孩子對每個觀念都能達到一定的精熟度,差別在於他們有不同的節奏和學習方式。沒有人需要被留學,避免他們對自我學習上的懷疑。因此,課程的設計會從在年齡轉變成精熟度的區別,當老師在衡量學生時,可以依學生不同技能的精熟度,給予不同教材強化。研究也指出,學生在精熟學習的結構下,對於自我學習會有更大的責任感。 第二點是跨科目的教學,可汗相信各個領域的知識是相通的,這也減少在校學生於不同科目之間的內容轉換所產生的壓力。例如,帶領學生寫個電腦程式去建立一個生態圈,或是利用文學去領導社會學科的問題。我個人認為,跨科目的教學相對於精熟學習要實現的困難度更高,精熟學習已有許多科技可以幫助老師分析學生技能且根據結果推薦不同教材,而跨科目的教學是需要不同科目老師之間的許多合作設計,網路上的品質好的教材也是屈指可數。 最後,當然就是同儕合作學習,這或許是最不具爭議的項目吧,回想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相信大家都可認同和同儕學習時所能激起的火花。而且在這之中,也可以促進學生人格上的建立。 在這以上三點的基礎,可汗提出一個創新的學校:沒有年齡區別的存在,大小孩子一起學習。鐘聲進入歷史,學生在無科目區別的課堂上學習,自我掌握學習的休息時段。學生利用教學影片配合自我學習速度,作業時間上限是一到兩小時,讓學生有更多自由時間啟發創意。鼓勵堅毅和大膽嘗試,錯誤是允許且讚賞的過程。 個人心得 我喜歡最後可汗講述他的中立立場:“我這裡的論點並不是想要打翻現在所有教育體系,因為每個文化不一,適合美國的不盡然適合亞洲國家,或是有些孩子就是適合普魯士的教育,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去推廣已被許多實驗證實且有實際成果的理論。” 的確在書中最後的理想學校框架,讓人質疑實施的可行性,年齡太小的孩子,或許需要不同的方式協助達成自我學習。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線上教學影片自定速率的優點,可汗學院自身就是一個科技與實體學校融合的模範。我想這些幾百年前就提出的理論,以前由於高成本的考量無法實踐,如今科技的進步,給了這些理論生命,雖然網路世界教學的公平性仍受檢核,畢竟有很多弱勢孩子家裡可能連網路都沒有。 即便理想與現實仍有差距,教育這個沈重的大齒輪,在許多優秀的教育業者的努力下,依舊緩緩向前,希望給予孩子更好的未來。 想跟深入了解嗎?請參考:Amazon (英文版)。如果您有搜尋到中文版,歡迎聯絡我們告知中文購買點,我們將會依此更新。

Design a site like this with WordPress.com
Get started